去開會絕非簡單地“露個臉”、列席一下,僅就“座位的玄機”就很值得細細琢磨玩味。在開會這一公司組織最常見的活動形式中,座位無疑也體現出了微妙的組織關系與人際關系。利用會議中座位的玄機更好地掌控會議、引導會議向預定目標推進并助推自身職業(yè)發(fā)展則是一門公司組織心理學。
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汀澤在進行小團體的生態(tài)研究時,提出了分析參會人員心理活動的方法 “斯汀澤現象”,其中之一就是“座位論”。
根據斯汀澤的研究,參會者的一種心理傾向就是,當過去的爭論對手就座時,雙方常常都會坐在彼此的對面。而伍方會議服務發(fā)現更多的心理學研究表明:人的“安全心理范圍”是后面較扁、兩側較窄、正前方比較長的一片區(qū)域。因此參會者在選擇位子時,往往會坐在與自己關系比較親近的人的左右兩側,而關系相對較遠或對立的人會選擇坐在正對面。
因此在你參加討論、辯論性質的會議時,如果會議開始前有人徑直坐到你的對面,他很有可能對你懷有強烈的對立情緒,將會對你的發(fā)言進行反駁或攻擊。此時,你不僅要小心這個坐在你正對面的人,還要小心坐在他兩側的人,很可能他們就會結成一個“小團伙”來包圍你、攻擊你。面對這種情況,就需要你及時化解面前的“小團隊”,更多地利用自己身邊的“會友”來支援你,同時盡可能地與兩端或角落中的與會者進行溝通,獲取他們的支持,這樣才能保證你不會在會場中被孤立。
當然,選擇座位的會議心理學并非絕對,斯汀澤的研究成果也是基于美國社會文化和小團體。不過,了解多一些有關“座位”的會議心理學,或許會讓你在會議開始前占得先機,從而在無形中取得先發(fā)優(yōu)勢。
心理學理論認為,每個人內心和身體周圍都有一個舒適區(qū)域,在這個區(qū)域內是很自我的,不愿意被打擾,不愿意被強迫,不愿意和陌生的面孔交談,不愿意被人指責,不愿意按照規(guī)定的時限做事,而完全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空間內。私人生活中保留這份舒適區(qū)域無可厚非,而在公司組織生活中,尤其是會議中,執(zhí)著于固守這片舒適區(qū)域,則是大忌。
通常,會議室的中間或一端位置是留給老板的,因為這個位置可以俯視整個會場,便于了解整個會場情況和控制現場環(huán)境。所以,如果你是會議中的主發(fā)言人,那么坐在靠近老板的位置是個最佳選擇,首先可以給人一個最佳印象,表明這個職員對會議是全心投入的、具有一定掌控能力,其次,便于在會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,再次,按照“自己人”的心理效應理論,這個座位會讓他對你有一種“自己人”的感覺,這種親近感微妙而重要 對于任何公司、任何老板,忠誠度永遠比能力更重要,而這種微妙的親近感與會議中的座位位置是有關系的。
如果你只是會議的一個普通參與者,那么記住,永遠不要坐在最后的角落里,那里永遠都是會議的死角,沒有任何人注意到你的出現,也不會給任何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非出于某種目的你有意這樣做。作為一個普通參會者,最佳的位置應該是斜對著老板,這樣,在他講話的時候,你的目光和他可以有多次交流,而這種交流在老板發(fā)言中是不可或缺的,代表了員工對他講話的重視與信任。而如果你有意見或建議需要交流時,斜對面的位置,正好可以使老板目光觸及到你。此時,若你還能發(fā)表出一番獨特的具有可行性的意見或建議,定可效力倍增。
而即使你是會議中的非關聯(lián)方,伍方會議服務認為斜對面位置也是不錯的選擇,可以有機會與老板和其他重要的話事者全情配合。